close



***背包裡沒有課本筆記簿,裡面是點心、午餐和私人衣物用品等,不能帶進教室,就掛在各班外牆。


書包裡沒有課本~~小學大不同(8)


在美國,所謂的書包就是背包。


在台灣的傳統和刻版印象裡,書包名正言順是放課本、筆記、和文具用品的。它是跟著小朋友進教室,而且就掛書桌的一旁,無庸置疑,是為了讓小朋友取用文具書本方便。


但在Bay Wood小學,書包(背包)並不能堂而皇之帶進教室,它只允許掛在走廊教室外牆的一長排掛鈎上,甚至就地擱放。這也成了學校的傳統和習慣,而且幾乎我看過的學校都是如此。


為何背包不進教室?只因為背包裡放的全是學生的私人物品,例如點心、午餐、或衣物等。而學用品文具紙張,教室中應有盡有,跟學習有關的全不必自備。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28ZMl32QEhxUHbs7O_HE/article?mid=8182&prev=8212&next=8175


唯一出現的學用品,是一個薄薄塑膠封套的簡易資料夾,裡面四五張A4影印紙,這就是週一到周四的家庭功課。


這個資料夾,都在週一放學時發下,孩子們帶回家後,每晚大約做20分鐘家庭作業,至週五上學時交回。


週末假日是完全沒有回家功課的(連暑假寒假都沒有)


至於作業的內容和方向,多如牛毛,得再專文介紹。


為何沒有課本?為何沒有作業簿?我比誰都好奇。          


此時我過時過氣的職業病,好似就要發作。


 


在台灣,一位導師帶一個班級是傳統。


在傳統、記憶和教學習慣中,照本宣科不足為怪。因為課本一向是我們教學的基準和依歸。只要照著課本編寫進度和徹底執行。教學任務好像已完成了一大半。


若沒有課本鐵定造成老師和家長,極大的恐慌和不安;


而自編教材是理論是理想還是高調?我們無從操心,且讓教育學者去傷腦筋。


我好像賣了一個關子,想必大家開始好奇了!



***週三半天課家長全到教室門口等候學生下課。


 


教什麼?依據什麼範本來教?其實這一點我納悶已久。


我問媳婦平常書包裡都沒看到課本,學期末課本會發回來嗎?


媳婦說好像沒聽說過有統一教科書。


老師怎麼教? 老師站在講台上或黑板前集體教學嗎?


媳婦說她每月請假當兩小時的班媽媽都沒看過!


沒有講台、沒有黑板只有白板。重點是老師很少站在全班學生的前面傳授知識,老師講學生聽那一套在此是行不通的。


老師大部分是走動式教學輔導和行間巡視。


只有每天講故事時,才出現小朋友圍坐地毯上聽講的場景。



***社會科學中的亞洲文化學習,教師(應該是亞裔家長)準備了一鍋白米飯,每生分到一小碗,和一雙筷子。學習尊重不同文化,洋學生拿筷子花樣百出,他們習慣不在教室吃東西,一群孩子在陽光下坐在地上吃將起來。


 


由於我的納悶好奇和嘮叨,媳婦開始趁著進教室時,更注意老師的教學內容和過程。點點滴滴回家後跟我分享討論,我們婆媳好像也有新功課。


經過我的經驗分析推理和猜測,謎底大至揭曉。


學校各學年都有一套非常精準具體的教學剛要,如二年級語文要學200(至少)300個英文單字,教師只抓準大方向,引導教材的探討和延伸學習,重點是啟發學生,培養觀察思考及主動學習的精神。教師再從每週熟練15單字入手,擴展至造句作文及深度閱讀、寫日記等,別以為熟練15單字夠簡單,衍生出的各類問題寬度和深度,我深覺學生收穫一定比老師的單向教學,收益更多。


教學內容分科不多,語文、數學、社會科學而已,體育課則每天有30分鐘。


大都是大單元教學及一部分的協同教學。老師們照著既訂(教學剛要)在走,


開發出主動化多元化生活化的學習效果,為的是讓孩子早日建立自主學習的模式。


這些預期的教學成效的養成,跟書包裡有沒有課本,好像是毫無關聯的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bkbai 的頭像
    bbkbai

    好奇奶奶的黃昏花園

    bbkb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